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5月13日讯(记者 施剑松)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的《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天正式公布。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发布的全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文件,明确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着力夯实教育“基本功”,举全市之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上来,着力提升全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素养和水平,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全方位支持环境。
此次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共五大部分,20项具体措施。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环境建设,关注同伴、师生和亲子三大关系的培育和优化,以精准支持赋能学生健康成长,以成效评价撬动工作提质增效,系统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北京模式”。
身心健康一体谋划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谋划部署,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身心健康二十条”强调要弘扬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发挥体育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内驱力上,强化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运动锻炼中实现身体和心理同步成长。
“身心健康二十条”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向上向善思想品格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将身心健康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激发课堂活力,突出全员美育实践,深化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制度……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渠道服务供给。
“强化五育融合,重点是使学生自身强,有效增强自身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让每一‘育’都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拥有未来成长需要的强健体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关注学生与身边人关系
“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关注学生和身边人的关系,完善同伴、师生、亲子互动支持体系,明确学生成长档案、同伴互助和师生互动机制、新型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六必访”等具体举措,鼓励教师做学生的“大朋友”、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全方位支持环境。
“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促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坚持平等民主、共同成长,构建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等沟通机制,促进双向交流。搭建教师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经验交流平台,优选典型案例。关心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帮助教师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处理自身压力,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关心、关爱学生成长上来。
在构建良好同伴关系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积极支持学生融入学校、融入团体,建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伴”等互助机制,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在不同群体中沟通协作,促进互信友爱、团结互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同学间差异、正确处理同学间矛盾冲突,有效防范、坚决杜绝校园欺凌。
“身心健康二十条”还特别提出,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鼓励家长参加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推动“家长会、家长课、家访行”有效落地,多渠道赋能家庭教育。开好不同学段的新型家长会,增设身心健康和体育运动专题讲座,丰富家长会形式和内容。建好家长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支持。落实落细家访制度,对特殊家庭、行为异常、情绪突变、学业困难、社交障碍、生活变故六类情况做到“六必访”,形成家校共促学生身心健康的合力。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解析,此次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紧紧围绕“育人”,关注每一名学生,不断优化学生成长节奏,引导学校构建精准支持、持续发展、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环境,办有温度的教育、促学生有力量的成长。
量化评价让改革效果可感可及
北京市教委将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表现、兴趣特长、成长历程、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等情况,让家长、老师和学生本人都能更加直观、立体地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变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同时经过多年积累后成长档案将形成全方位记录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专属“回忆录”。
“身心健康二十条”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具体任务,协同家校社资源搭建全域护航机制,以更好支持和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北京市将促进身心健康素养培育融入校园生活全场景,鼓励在学校公共区域打造心理角、互动墙、减压装置等,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将广泛凝聚社会支持力量,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形成“大健康”教育格局。
“身心健康二十条”明确,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生平等权益、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等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让政策落地后的“变化”可感可及。为此,北京市率先构建市、区、校三级身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学生健康数据变化趋势,提出体质健康、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价指标,将其作为落实身心健康改革任务的重要抓手。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以数据说话,各区、学校深度挖掘和分析学生身心健康数据,聚焦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预防干预策略,切实提升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